香港最新最准最全资料 香港最新最准最全资料

白居易清白遗子孙

(上传时间:2019-07-11  上传部门:纪委办)

“所须者衣食,不过饱与温。蔬食足充饥,何必膏粱珍?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

新婚燕尔,对着新婚的妻子,你会说些什么呢?近读“诗魔”白居易的《赠内》,不禁哑然失笑。尽管他也呢喃着说,夫妻之间要相亲相爱,白头偕老,但是更多的却是教育妻子要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安贫乐道,并且还以“清白遗子孙”来相规。这样不解风情,白居易也真是着了魔了。其实,这也正是白居易可爱之处,也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白居易说要留清白遗子孙,其实是源于他家的家风传承。他的祖父白鍠直言敢谏,不畏权贵,史称他“为人沉厚和易,寡言多可;至于涉是非,关邪正者,辨而守之,则确乎其不可拔也”。父亲白季庚担任徐州彭城县令,亲当矢石,日夜奋战42天,挫败李纳叛军图谋,可谓赤胆忠心。而其一生为官清廉,甘守清贫,死后竟无力安葬。叔父白季康,为官清廉,致力为民除“三害”(蝗灾、火灾、水灾)。他曾亲自下田劳作,赤脚挑担固堤,后人赞其治下的溧水“蝗不入境,火不延二,水不停宿。”父亲死后,白居易投奔白季康,他就曾教导白居易为官之道:一要克己省身,自奉俭约;二要秉公执法,不畏强暴;三要施惠于民,革除弊政;四要身体力行,躬身实践。正是因为长辈的影响,白居易的一生都在想着“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他也曾经写了一篇记来说明家风对自己的深刻的影响——“吾家世以清简垂为贻燕之训,叔父奉而行之,不敢失坠;小子举而书之,亦无愧辞。”

那时尽管有科举考试,但是却盛行着向权贵请托以平步青云的不良风气,但是他坚决不阿附达官显贵,坚决依靠自己的努力,他曾自豪地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而且,他还把它写进了家训:“勿慕贵与富,勿忧贱与贫,自问道何如,贵贱安足云? 闻毁勿戚戚,闻誉勿欣欣,自顾行何如,毁誉安足论?无以意傲物,以远辱于人,无以色求事,以自重其身。”

白居易为官关注民生,能深入民间,体察百姓苦难。初入仕途,担任周至县尉,他就写下了《观刈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而面对县官徇私枉法,他敢于坚持正义,为民伸冤,即便被打击也不为所动。当地老百姓因此写了一首民谣礼赞他:“县尉来/云四开/青天露一块/百姓把头抬/冤有头来债有主/衙门从此向北开!”而到地方上做父母官,他更是把兼济天下的理想落到行动中。担任杭州刺史期间,他主持修筑白堤,蓄积西湖水,以利灌溉;疏浚六井以改善民生用水。而当他从苏州刺史离任时,更是留下了“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的诗句,可见当地老百姓对他的感激之情。

其实,为民立命是白居易一生的追求。晚年,他隐居洛阳龙门香山寺,看到伊河河道淤塞,船夫被迫“大寒之月,裸跣水中,饥冻有声,闻于终夜”,他寝食难安,拿出积蓄,变卖银鞍玉带,筹集经费以开凿河道,为民众减轻苦难。“心中别有欢喜事,龙门开得八节滩。”那是怎样的一种欢乐啊。

白居易的廉洁自守,一生都在晒自己的收入。做校书郎,他满足地说:“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做左拾遗,他开始觉得内心有愧了:“月惭谏纸二百张,岁愧俸钱三十万。”做了苏州任刺史,他又写道:“十万户州尤觉贵,二千石禄敢言贫。”做了宾客分司,“俸钱八九万,给受无虚月。”当了太子少傅时,则“阴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做闲人。”一路走来,白居易对自己所得俸禄始终抱着敬畏之心。我想,他如此公示自己的收入,主要是不给行贿者理由,也不给自己受贿空间吧。卸任杭州刺史,只带走两块天竺石,他还觉得有伤清白,专门写了一首诗自责“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从此,我们也能看出,他律己之严之苛。

“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纵览白居易的一生,谁还会只觉得他可爱,而不是可敬呢?白居易用它为誓言,清白做人,干净做事,这不就是他留给我们的丰厚精神财富吗?(东至县 章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