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新最准最全资料

香港最新最准最全资料深入贯彻落实《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实施细则

(上传时间:2018-12-02  上传部门:招就处)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共青团中央、教育部《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和团省委、省教育工委《安徽省深入贯彻落实<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实施细则》,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共青团工作,推进共青团改革创新,提出如下实施细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为基本要求,依照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四维工作格局,积极适应共青团深化改革新形势、高职教育创新发展和青年学生新特点,始终把握思想政治引领这一核心任务,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从严治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团结带领全校团员青年按照党的要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贡献,为学校建设成为内涵充实、特色鲜明的省内一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发挥生力军作用。

二、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一基本要求,牢牢按照“坚持把准政治方向、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突出重点聚焦问题、统筹推进上下联动”的工作原则实施学院共青团改革,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团工作,突出学院共青团基础制度创新和组织活力提升,建设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的学院共青团,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学生取得重要成效,工作有效覆盖面不断扩大,组织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贡献学院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三、改革措施

(一)加强党建带团建

1.优化党建带团建机制。坚持党委领导是共青团改革的首要原则,党建带团建是加强和改进学院共青团工作的重要途径,全院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等方面,牢牢把握方向,支持学院共青团改革工作。学院党委将团的建设纳入学校党建总体格局,实行团建与党建同规划、同部署。院、系两级党政召开的党建工作、学生工作会议中需要明确列入共青团工作的专题内容。学院党委把共青团工作情况作为检查、考核系部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院党委由一名副书记分管共青团工作,学院行政由一名副院长联系共青团工作。各系部党总支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要具体分管本系部的共青团工作,各系主任也要负责联系本系部的共青团工作。学院党委每年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团的工作,各系党总支每年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团总支工作。院团委书记为党员的,可根据需要列席学院办公会议和有关青年(学生)工作的党委会议。

2.完善团组织双重领导体制。完善全院团组织“受同级党组织领导、同时受团的上级组织领导”的双重领导体制,院、系两级团组织要定期向同级党组织、上级团组织专题汇报有关团的工作,在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系党总支确定团总支主要负责人任免等事项,应事先向院团委征求意见。将“推荐优秀团员作入党积极分子人选”作为全院基层团组织的重要工作职责,将推优纳入学院党员发展工作规划。

(二)夯实团的组织基础

3.构建党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在学院党委领导下,构建“一心双环”组织格局,以团委为核心和枢纽,以学生会组织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主体组织,以学生社团及相关学生组织为外围延伸手臂。加强和改进对学生会组织的指导,推动学生会组织深化改革,依法依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院团委履行对全院学生社团的主要管理职能,支持引导学生社团规范发展;学生会组织配合团组织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服务和联系,院学生会明确1名主席团成员负责学生社团工作,兼任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席;为每一个学生社团配备一名指导老师,实行学生社团登记和年检制度,规范社团管理,促进有序发展。

4.落实和完善团的代表大会制度。严格执行院级和系部团的代表大会定期召开制度和报备制度,坚决杜绝不按时召开的现象;增强代表性,提高基层团支部、非团学干部的团员学生和青年教职工的代表比例,2018年之前实现比例不低于70%的目标;畅通代表参与渠道,逐步推进代表常任制、提案制和大会发言制度,逐步建立院级和系部团组织定期向团的常任代表报告工作和听取意见建议的制度。坚持团内民主,推行和落实基层团支部直接选举,逐步推动系部在经所在系党总支同意的提名人选中差额选举产生团总支委员和书记、副书记。

5.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实施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开展“五四红旗团支部”、“十佳团支部”、“魅力团支书”评选活动。推行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从2017级学生开始试行团支部书记兼任班长的制度。巩固班级团支部建设,推进社团建团,探索宿舍建团,构建“多种模式、多重覆盖”的团建创新机制。建立教工团支部,建设一个集合政治学习、学术研讨、技能切磋、学生指导、生活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成长服务平台,组织青年积极参与学院建设发展,促进青年教师密切联系学生,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6.加强团员教育和管理。广泛开展学院共青团“一学一做”教育实践,严肃团的纪律,发挥“青马工程”在团员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制度,实施团员意识教育“五步”达标工程:一是“对标《团章》亮身份”,引导团员以团章为准则,将思想端正、学习勤奋、勇于实践、向善崇德、自觉奉献作为亮明团员身份、彰显团员特质的重要标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体现先进意识、先进动力、先进要求和先进表现;二是团员在校期间“参加团的仪式教育不少于一次”,开展“举团旗、学团章、唱团歌、戴团徽、过团日”活动,通过仪式激发和强化团员意识;三是“学习实践8学时”,要求团员参加“青马工程”、团会等方式接受学习培训、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同伴分享等累计不少于8学时;四是“志愿服务20小时”,推动团员主动成为注册志愿者、网络文明志愿者,每年参加志愿服务时间不少于20小时;五是“团员评议动真格”,把团员教育评议与团员年度团籍注册结合起来,及时处置不合格团员,对违反团章规定的团员依章及时处理。

(三)改革优化运行机制

7.推行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师生制度。落实全团“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向基层服务对象报到”等工作要求, 实行院级专职团干部“驻系蹲班”制度,院级专职团干每人每年直接联系不少于2个系团总支,直接联系1个以上学生团支部、指导1个以上的学生社团、直接联系不少于100名的团员青年,每周采取“4.5+0.5”工作制,即4.5天在院团委工作、0.5天在系部参与基层团组织工作。系团总支书记每人每年直接联系1个以上学生团支部、指导1个以上的学生社团。每学期开展面向青年教工、青年学生的恳谈会、通报会不少于3场次。每学期初通过会议、报告、网络平台发布团学工作动态、活动清单,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持共青团工作。

8.加强团学标准和规范建设。加强团的制度和规范建设,修订完善学院《共青团工作条例》《共青团工作评价考核办法》等工作制度文件,明确全院共青团不同层级组织的核心任务,促进工作有制可循、有序开展。开展团委工作信息资源库建设,推进团学工作标准化和知识化资源储备与共享,推进共青团工作创新。优化团学工作评价考核制度,综合运用党政评价、师生评议、互学互评等方式,建立健全院系两级团组织双向互评制度。

(四)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9.构建思想引领工作体系。着眼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紧紧抓住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这条主线,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主要内容,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体系,创新推进“我的中国梦”、“与信仰对话”、“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做合格共青团员”教育实践、“九·一八”、“学雷锋服务月”志愿服务活动、“文明有礼池职人”青年文明创建活动等主题思政教育项目在池职青年中的有效覆盖,深化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十佳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活动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创新面向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方式。

10.打造共青团工作品牌。围绕学院事业发展规划,着力推进“人人有职”综合素质拓展体系,实施“三下乡”“社团文化艺术节”、“科技文化节”、地方特色文化等共青团工作重点项目的全面落实和内涵提升,着力打造面向全体青年的团学工作品牌。建立开展学院大型团学工作项目“众创众筹众评”制度,活动前和开展过程中,通过项目化的征集评定、申办领办等方式策划组织,活动后实行青年师生评议工作制度,使广大师生更多地参与到全院团学活动的设计、决策、实施和评议全过程。

11.建立困难学生多样化、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大对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问题、人际沟通困难、上进心不足及毕业未就业等学生群体的帮扶力度,推荐实施“学生导师计划”、“心理阳光工程”、“结对帮扶工程”、节假日送温暖行动,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学业,积极融入社会。

12.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围绕学院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心任务,在引导青年学生坚持学业为主的同时,针对学习就业创业、创新创造实践、身体心理情感、志愿公益和社会参与等普遍需求,借鉴“第一课堂”的做法,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推动工作的规范化、课程化、制度化。从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整合拓展,客观记录、认证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和成果,促进“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13.完善学生权益维护工作机制。以促进教育公平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关注校园弱势群体,关注普遍性利益诉求,完善维护学生权益的组织化渠道和机制。加强对院学生会生活权益部工作的指导,试点在班委会中设立权益委员。举办“池职青年和书记校长面对面”、“池职青年与职能部门面对面”活动,形成与学院党政领导、各职能部门的沟通桥梁,为学生权益保障提供服务。

14.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以“青年之声”平台建设为依托,按照“加强平台体系建设、加强功能内容建设、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推动与重点工作整合、推动强化工作保障”的思路,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将“青年之声”平台建设成反映学生呼声、回应学生诉求、维护学生权益、服务学生成长的统一品牌和重要窗口。依托全团“智慧团建”系统实施,实现基础团务、团员管理和团的信息统计网络化。提升新媒体运用能力和水平,打造微信、微博、QQ、贴吧、网站等新媒体阵地集群;统筹建好网络工作队伍,建立健全管理、培训和激励机制;加强网络文化内容供给,研发和推广优秀内容产品。

(五)强化改革保障支持

15.优化团组织岗位设置。支持团组织按照团章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打造专、兼结合的共青团干部队伍。建立从青年教师、辅导员中选任1名兼职副书记、从学生中选任3名兼职副书记的制度,兼职干部不占编制,不对应行政级别。参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15号)》、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全省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皖组字【2007】29号文件)等文件要求,结合学院实际,院团委按照“1+2+4”模式配置,设书记1个、副书记2个专职团的干部岗位,4个兼职团干部岗位并逐步配齐。院团委书记1人按中层正职干部配备和管理,院团委副书记2人按照中层副职配备和管理。结合院团委当前专职团干队伍年龄结构,调整或新招聘专职团干时要注重选拔年轻专职团干,形成年龄梯队。明确系团总支书记专岗专设,系部应酌情减少其团总支工作以外的工作安排。

16.改革团干部培养、考核、管理制度。持续深入开展团干部健康成长教育,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教育引导全院共青团干部筑牢理想根基、强化宗旨意识、践行群众路线、勇于开拓创新。建立学院、系部团组织分级培训体系,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社团精英培养工程+基层团干培训班”的三类分级培训系统,每学期集中培训不少于1次。分批选派专兼职教师团干参加上级团组织和其他教育机构举办的学习培训,力争每三年轮训一遍。学院团委加强与学院教务处的合作,促进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成果的立项和孵化,积极参与团中央、团省委和省教育厅的相关课题研究,为学院团干部职称晋升、职业发展、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搭建平台、提供支撑。制定《专兼职团干部考核办法》,考评结果与晋级、辞退情况挂钩。建立健全对学生骨干的选拔考核、培养使用、淘汰退出等机制,努力打造信念坚定、品学兼优、朝气蓬勃、心系同学的学生骨干队伍。

17.落实从严治团。各级团组织要全面落实从严治团方针,坚持思想建团、制度治团、纪律管团、作风强团,把从严治团要求贯穿于团的建设全过程。要根据团的章程、团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团的组织制度,全面加强团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着力管好团的政治方向、团干部、团组织、团员队伍、团的工作。加强团委、团总支班子的履职尽责考核,院团委领导班子要切实承担起团内监督的主体责任,各团组织主要负责人要作为第一责任人,把从严治团的责任传导到位,对从严治团责任落实不力的团组织及其主要负责人,要严肃问责。

18.优化资源条件保障机制。学院在保障共青团工作专项工作经费的基础上,按在校生人均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划拨院级团委日常工作经费,并在活动场所、设备、时间等方面对共青团的工作予以充分保障。各部门要在年度工作经费中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本部门共青团(青年)工作。院团委要为基层团组织配置和争取资源,形成共青团工作资源共享。

四、组织实施

本细则由学院党委制定下发,院团委及相关部门负责实施,系党总支指导各系团组织部署落实。院团委要加强宣传引导,将共青团改革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及时总结、推广具有普遍性和借鉴意义的经验做法,扎实工作,开拓创新,稳妥有序推进全院共青团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