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新最准最全资料
政策文件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件 >> 正文
转发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皖教高〔2014〕17号)
上传部门:教务处 发布日期:2021-04-10 浏览次数:6069次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皖教高〔2014〕17号)

各高等院校: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依据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若干意见》(皖发〔2010〕9号),省教育厅、财政厅制定了《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并通过省部共建、省市共建等立项建设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以此引领我省地方高校分类发展,科学构建地方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为做好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义

立项分类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是落实“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应用性高等教育发展方针,破解高等教育趋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矛盾的重大举措;是加快推进我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破解我省高等教育“大而不强”难题,增强高等学校服务、支撑、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服务“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战略需要;是加快建成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推进我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全省人民对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热切期盼。此项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各高等学校务必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充分领会分类立项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要结合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各自的类型和定位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二、示范引领,大力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分类发展

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经过5-10年的持续建设,建成一批综合办学实力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处于先进水平、办学特色与比较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地方高校;建成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重点学科和专业群;建成一批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形成一批重大教学和科研成果;建成一批高水平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成一批有重大影响的高水平教师团队和以高水平领军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团队。

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采取省级统筹和高校自主相结合,重点建设和全面推进相结合,整体布置和分类发展相结合的思路,分三类进行建设。

第一类是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这类学校以服务省级发展战略和创新引领省域行业发展为主要目标,以服务“三个强省”和美好安徽建设为主要任务,以省部共建为抓手,以学科专业和人才建设为重点,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既在国内外同类型高校有一定的影响,又在本省同层次高校中起到带头、示范、引领作用。

第二类是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这类学校以全面服务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性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以省市共建为抓手,以应用型学科和专业群、“双能型师资”、模块化课程等为重点,集聚社会资源,共建共享资源,形成校校、校企、校地及国际合作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第三类是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这类学校以服务产业发展和促进就业创业为目标,以传承技术技能、提高师生解决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实际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以教产融合和校企合作为抓手,以“双师型”师资和实验、实训、实习、实践基地及专业带头人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科学定位,努力彰显高水平大学建设特色

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要紧紧围绕“地方性、特色化、高水平”三个核心,科学定位,分类发展,争创一流。各高校要按照立足地方、依靠地方、面向地方、融入地方、彰显地方特色、服务地方发展的思路,办学定位符合地方战略需求,学科专业支撑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校地深度对接,推广高新实用技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有序开放教育科研资源,为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提供服务。要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克服同质化倾向,彰显异质性特征,准确分析自身的条件及内外部环境,在治学方略、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凝练特色,构筑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学科专业群和人才培养模式。

各高校要根据各自定位,积极探索地方高水平大学的标准,一要以国内外一流大学为标杆,以国家级平台、项目、人才、奖项等为核心指标,扩大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二要体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对人力资源强省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贡献度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在一些重点领域成为培养和造就一流科学研究人员和科技领军人才的摇篮,成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基地,成为知识创新的源头和科研成果转化的中心,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阵地。

四、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

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是全省高校的共同使命和历史担当,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各立项建设单位要自觉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加强顶层设计、多方统筹、整体谋划,立足未来、长远规划、分步实施。

建设方案的制定要与谋划“十三五”规划相统一,注重核心竞争力建设;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各类改革试点,积极争取国家在重大项目及相关配套政策上的支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要统筹配置学校人、财、物等各类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各类项目资金和学校总体资金的使用;要在全校师生中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大讨论,组织全校师生广泛参与,积极建言献策,把建设方案编制过程变成动员全校师生广泛参与、统一思想的过程,把项目实施过程变成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过程。

五、聚焦聚力,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根本靠改革。要加强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设计,把立德树人,提高质量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引导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学生为本、教学优先的基本要求,高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教学,推动各种资源优先向教育教学一线倾斜;完善“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开放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人才培养制度;要高度重视创业就业教育,充分发挥招生主体作用,以生源为基础,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积极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整体推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要强化产学研用结合,改革科研管理与评价体制,主动服务支撑地方产业发展。

坚持因校制宜,问题导向,一校一策,着重解决影响本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体制机制问题;以大学章程为准则,构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部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建成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开展编制管理“备案制”改革试点工作,充分调动干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活力,增强动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各立项建设高校要走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最前列,当好改革的排头兵。各高校要制定深化综合改革方案,并于2015年4月底前完成。

六、统筹协调,正确处理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各种关系

各校要正确处理“高水平”和“地方性”的关系,“顶天”与“立地”的关系,重点突破与全面建设的关系。各立项建设高校要正确处理本项目建设与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提升计划、振兴计划、质量工程等有关项目及学校其它各项工作的关系,要以本项目建设为总揽,统筹资源,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本项目的牵引作用。要正确处理大学四项职能的关系,提高其他职能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切实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各教学环节的吻合度、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以及学生、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要正确处理省级统筹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关系,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意见》、《关于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的意见》,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

七、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内涵建设

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要充分发挥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经验丰富、办学实力较强的优势,以提高、创新、引领省域行业发展能力为己任,以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省级学科建设等重大项目为龙头,带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以省部共建为标志,2个以上重点学科达到国家级重点学科水平,进入ESI前1%,或在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排名进入前三分之一,建成一批有国际水平和影响的重点本科专业;要引进2个以上海外优秀人才和团队,大胆引进和培育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以及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领军人才、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等国家级人才和团队;要积极申报国家级项目和平台,争取国家级奖励,力争成为知识创新的源头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基地,建成若干支撑“核心区域、核心企业、核心项目”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要着力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要重点建设应用型学科和特色专业群,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激励师生积极申报各类发明专利,发展应用特色鲜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着力实施卓越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要大胆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标准;引入行业标准,修订完善专业建设标准,开展专业资格认证;引入企业核心技术标准,修订完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加强应用型课程、网络课程和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引入行业企业专家,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建成一批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团队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团队;引入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在院系、专业和学生导师等多层次上实现校企深度“双元”合作。要以产学研结合和校企合作为平台,以信息化为手段,依托各类联盟,在校际课程互选、教师互聘、学分互认、证书互发等方面改革创新。

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要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发展我省经济建设和就业急需的应用型专业群;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合作,以嵌入式方式建立“厂中校”和“校中厂”,探索联合培养、订单培养、校产合一的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参与国家和省各类技能大赛,真正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学交替”落到实处。

八、开放合作,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优质资源

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要树立全面合作、全方位开放的理念,利用校内外各种办学资源,实现高校与外部环境的通力合作,搭建合作平台,建立战略联盟,创新合作模式,实现双赢或多赢,扎实推进建设步伐。

校内各种优质资源要敢于向社会、社区开放,向企业、行业开放,向国内、国际开放。建立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国际合作的新机制。要加强与地方各级政府、各类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大胆引入社会资源,共建师资队伍、实验中心、实训基地,推进学校与战略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建立激励机制吸引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建设和实施好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合作项目,积极选派学生赴国外高校学习交流。

九、分类评估,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

各高校要建立健全质量标准、质量保障机制、质量监控体系、质量评估制度。积极探索分类指导的学生考核评价方式。分类建立拔尖创新型人才、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及技能型人才的省级人才质量标准,改变用一张试卷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用一篇论文对学生进行毕业鉴定等传统的课程、实践环节考核和毕业鉴定方式。

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设立不同类型的专业技术岗位,将教师的教学水平、创新实践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成果转化能力纳入教师评价体系;把专业课教师定期到企(行)业锻炼和到国(境)外进修学习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把服务社会、技术攻关,解决企业难题作为业绩评价的主要依据;要支持并鼓励教师和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支持教师以完成企业技术难题和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为主要目标的项目研究,制定教师离岗进入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的优惠政策和股权激励机制。

坚持“一校一策,一校一尺,一校一色”,探索高校个性化评估机制。用学校办学定位、发展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学校的四大职能对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的支撑度,人才培养目标和各教学主要环节之间的吻合度,教学资源对教学水平的保障度,学生、社会、用人单位、政府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评价高校整体实力和水平。

建立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开展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活动,形成开放的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价体系。

十、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保障体系

省教育厅成立地方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项目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各高校要成立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要指定相关部门专门负责,制定项目建设的实施规划、建设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调动校内各单位和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鼓励师生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

有关部门和各高校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营造有利于项目建设的良好气氛和共同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要加大项目建设成果的推广力度,定期将成果向社会公布;要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共享发展成果,发挥项目建设高校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各类高校共同发展。




安徽省教育厅


                   20141225


  上一篇: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  下一篇:

学院办公室电话:0566-2092439 招生就业与校企合作处:0566-2091931

地址:安徽省池州市建设西路389号(西门),虎泉路(东门) 邮编:247000 后台登录